喜报:从0到1的突破!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首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
近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局正式公布了2025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名单,学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郭平教授牵头申报的《图表示学习的SNP模型研究》项目成功获得立项。这是学校首次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标志着学校在科研创新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郭平教授简介:
郭平,博士,教授,1963年9月7日出生。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国际膜计算学会高级会员。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重庆市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核心专业负责人、2024年度重庆市级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负责人。长期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科研及应用系统研发。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政府信息化项目5项,企业信息化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优秀软件成果奖3项。
(郭平教授)
破冰之声:解析“从0到1”的科研里程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成功立项是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科研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从零到一”的突破。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也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此,尤其要感谢学校及学院领导所提供的良好科研氛围和持续鼓励。
这次获批的项目《图表示学习的SNP模型研究》属于交叉领域。涉及大家比较熟悉的图表示学习,它属于机器学习领域。SNP模型属于膜计算领域,是从生物神经系统中获取计算思想且形成计算模型。主要的创新点是通过第三代神经网络解决图表示学习问题,目标是建立基于第三代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和模型。
此次立项不仅是一个起点,更将激励更多教师——尤其是正处于科研黄金期的青年教师们积极投身项目申报与研究工作中。从0到1虽难,但从1到100必将可期。
探路之心:科学背后的坚持与求索
郭平教授的科研方向选择与大数据和新型计算模型的发展密切相关。大数据的涌现和应用要求更强的计算处理能力。传统计算模型本质上的限制促进寻找新的计算体系结构。
大约20年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中郭平教授接触到生物计算与膜计算,深受启发。自此开始系统性地开展膜计算领域研究。尽管这类研究挑战较大,但由于其对探索未知和理论研究有浓厚兴趣,便一路坚持至今。
基础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识、拓展认知边界,其成果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是技术革新的根本源泉。而应用转化则侧重于将理论成果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次获批的项目旨在建立第三代神经网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可以应用的SNP模型,预期可在提升机器学习效率、降低大数据对算力需求等方面带来实际应用价值。
育才之本: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科研与教学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将科研中的问题融入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前沿,也促使教师更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能把复杂问题讲清楚,这本身也是一种深化研究的过程。同时,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时常提出富有创见的想法,也为团队带来新的思路与活力。
在上学期的教学中,郭平教授引入了关于三进制计算系统的内容,激发了部分同学的强烈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主动加入团队参与研究。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既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切实促进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远航之志:科研团队共进与未来蓝图
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本次项目的成功立项,离不开郭平教授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与集体智慧。该团队从去年7月开始自发形成时只有8人,发展到去年底有14人,上学期经学院精心组织和大力宣传,目前规模已超过45人。作为团队的召集者、项目牵头人,郭平教授主要起协调与引导作用,而真正推动项目的是每一位老师的专业贡献和无私付出。
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目标一致、相互信任、互帮互助、奉献精神。项目是凝聚团队的重要载体,它帮助我们明确主攻方向,整合多方力量,实现攻关突破。团队分工合理,目标一致;成员各有所长,成果荣誉共享。这样的团队才能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逐步实现,进而获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目前,郭平教授的“膜计算与进化计算”团队已形成两个项目驱动的项目组:一是由刘晓彤老师负责的“基于类细胞膜系统的三进制计算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另一个则是郭平教授所牵头开展的“图表示学习的SNP模型研究”。各组将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推进研究任务。
此外,将建立以下2个研究小组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一是NP难问题研究组。主要围绕如何利用膜计算中的极大并行性开展NP难问题求解模型研究,力争获得一些创新性成果。该研究组通过这个暑假的工作,已经获得了一些成果。预计今年内有2~3篇论文产出;二是超图SNP系统研究组。主要围绕超图表示及应用的SNP模型展开研究,力争在超图推理和SNP应用两个方面获得一些突破性成果。
郭平教授团队始终保持开放、协作的氛围,成员包括校内外的多位教师,也非常欢迎有兴趣、有能力也喜欢科研工作的学生加入。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教师节来临之际,您对青年学者和学生们有什么寄语?(需要做气泡框)
对年轻教师:科研需要坚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科研是长期踏实的努力,不是突发奇想,不是耍小聪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果。
对学生:科研中有苦也有乐,有一地鸡毛也有诗和远方。数理是科研的基础,方法是科研的导航仪,路在脚下。
Copyright ©2005-2011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